名次 |
作者姓名 |
作品名稱 |
就讀學校 |
佳作 |
曾貴麟 |
城市密聚 |
宜蘭高中 |
得獎感言:
致我的孤獨:
或許星系裡,再也沒有金星,
那我便當個無人的天文台。
用最甜蜜且懇切的方式,
為每顆星星匿名,
我是個畏光的孩子。
本文:
「出淡水捷運站,沿河走三分鐘…」
正準備前往河岸書店,趕上夜晚的聚會。書店在台北城的角落,那裡的時空彷若與外界脫節,隔著一道玻璃門,閱讀者與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籍,將氣氛佈置得寧靜,店裡飼養的貓總安沉的睡著,一踏進來,呼吸間距也放慢了,這裡就像是城市的後花園。
城市的演進顯得太過匆忙,行人的腳步追逐著秒針時針,車輛踩著油門,好在下一個綠燈熄滅前,與時間對齊。交流道與馬路僅限金屬與運輸工具通行,追逐夢想與慵懶的想法,被匝道管制而暫停下來。這裡的生態是務實與規格化的,引擎聲打斷下一句構思的詩行,飛機越過頭頂時,順勢將偶遇的奇幻想像覆蓋,像是在不斷提醒我城市該有的心態。
在捷運站,錯過幾班列車,靜靜目睹整個地下廣場,歷經每次人群的聚集與散去,捷運系統運載著人們,在城市巨大的機械體裡穿梭,穿著制服的學生與打卡通勤的上班族,就像組織與零件,維繫整個都市文明的演化,列車彷彿一條條傳輸線,每次行駛皆規律而有目的,車廂的乘客們相互與彼此的人生擦肩而過,進站與出站的時間,刻度著人與人間的緣分。車裡的人們相黏在一塊,卻又極盡所能的避開對焦的尷尬視線,在這倉促的年代,不同零件似乎也沒必要多餘的交集。
後花園位於捷運線的最終點,城市的邊陲地帶,從擁擠的台北車站上車,駛過沿路的車站,人們陸續在自己分布的地點離開車廂,在整個漫長的路途中,可以沉思好一段時間,也可收看許多特殊的城市景觀。
人們打扮成各種樣式,鋪排出台北城斑斕的花色,在外表上打扮得五顏六色,臉孔上塗上濃艷的妝,將自己的表情妝點得不那麼冰冷,紅色、澄色、黃色、綠色、藍色與紫色,似乎想將整條彩虹纏在身上,華麗的包裝下,反而無法將真摯的感覺,輕易透露給他人,顏色在表情上更趨似易容術,一班一班列車大的面具在軌道上往返。
一群站在車門旁的學生,吵雜的對話驚醒打盹的我,帶頭的少年佔據了大部分的發言,他嘻笑著每個師長與教育制度,那趾高氣昂的模樣,似乎正誇耀他的叛逆與不凡,而當同伴一個接一個下車,便說得越來越激動,最後一個聽眾離去,他安靜了下來,與所有乘客一樣變成了靜物,車廂又倒退回冰河期,那名少年跟著人潮走出車門的那刻,留下一個蒼涼的背影,這是標準市民的特徵之一,或許這也不能歸咎於哪個社會環節,而是文明進展到這樣寂寞的時期。
但我不安定於此時期,所以像是感受到某種召喚,發現了後花園的聚會。
一出捷運站,有座市集廣場,有人在此賣藝獻唱,情侶們坐著看墨色的海,沿著河岸,依稀可聽見起伏的浪聲,街燈的光澤在海面上波動,帶點幽微的神秘氣息,走到那家書店前,會經過淡水的碼頭,這趟路段,總會秘密聚集些愛寫詩的人與藝術家,而書店老闆的另一種身分,是詩人。
深夜時,這裡的節奏有些緩慢有些詩化,詩人們聚集於此,他們以別於城市的語言,書寫成詩行,再經由閱讀,了解彼此原始的形貌。有人拿出了剛出爐的創作與大家分享,大家邊喝咖啡邊傳閱著;有個讀者愛上了其中的某個段落,便為這首詩寫了小序當面送給作者,有人想對其中一名成員說些話,便寫下分行的文字遞給她,她如有共鳴的感覺,將會為詩行譜曲,編譯成歌,用簡單的吉他旋律輕輕唱著,大夥也打起拍子跟著哼。有人在書店裡找尋最沉溺的書籍,某個作品中發現了動人的意境,隨手拿起了噴漆與染料,為街道畫上想像中詩的風景。
後花園從未被詳細紀錄,屬於詩人特有的場域與座標,相同籍貫的人擁有這裡,或許這是城市裡最抒情的地帶,那條街並非歸屬政府管轄,而是與鋼鐵叢林隔絕,可以安溺一個人的時刻,收拾與人虛虛實實的對話,細聽自己真切的獨白,只有一種屬於自己,詩的迷離句法,才能與世界溝通,某種角度來說,詩人永遠是孤獨的,但並不需避諱,這是相較於市民更坦率的性格。
這裡不需要藏匿或漠視自己的寂寞,不需要為了什麼目的而決定下個動作,可以自己定奪想抒發的事。這夜晚,所有的生命將不會以24的鐘頭精準劃分,沒有人是組織或零件,在詩中每個人擁有的,是獨一無二的姿態。因為這裡是城市的邊界,陸塊與海洋的交點,現實與書籍的夾角,市民與詩人的雙棲環境,而詩能容納這一切。
最後,結束了詩的慶典,大家分別離開了廣場,滿載著盛開的文學花朵,和一身的香氣。但花味總有存放的期限,明日清早,還得再度融進市區的巨大網路管線,在灰色的骨架裡,重覆市民的作息。
回程的路途中,我想起了那名孤單的少年,同時思考著大塊濃妝底下,潛藏何種情感?或許是城市的分工太精細了,為了有效率的進化,用準確的數據分類,成績測量能力,薪水評定成就,最後我們被切割成零碎的個體。
大家同樣遭受著社會帶來的紛擾,但擁有詩人籍貫的人種,向現階段的文明,拿回了表達情感的發言權,將市民緘默背後的獨白,使用最隱諱的力度書寫,平分所有沒說出口的寂寞與憂傷。每班抵達後花園的班車,也溫柔的通往我心中那座孤島。
現實步步逼近,文字卻開鑿了一絲隙縫得以舒緩,在回歸平凡市民前,為保有意識的清醒,我們有足夠的換氣、代謝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