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游衣芸
順時針三圈
逆時針四圈
再來個U型迴轉
跟著感覺走
隨著熱流飛
文雨飛陽2017第十六屆蘭陽青年文學獎 徵文,開鑼了!
- Jul 27 Wed 2011 13:13
2011第十屆得獎作品(新詩組優選)蚊/游衣芸
- Jul 27 Wed 2011 12:12
2011第十屆得獎作品(新詩組優選)夏語/賴相儒
- Jul 23 Sat 2011 09:45
文雨飛陽十歲生日,當年創辦文學獎的孩子們回來跟大家相聚
親愛的朋友們:
「文雨飛陽」青年文學獎,十年前由宜中、蘭女、羅高三所校刊社,愛好寫作的青年學生聯合發起、創辦。
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在邱阿塗理事長的鼓吹下,讓這個夢想持續迄今十年。
今年,十年,這個值得紀念的段落,當年創辦文學獎的孩子們將回來與大家相聚,分享他們當年的豪情與夢想發酵的歷程。
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7/31星期日上午十點在羅東高中舉行的第十屆文雨飛陽文學獎頒獎典禮。
祝賀「文雨飛陽」青年文學獎十歲生日快樂~~~
- Jul 20 Wed 2011 15:37
7月31日上午文雨飛陽頒獎典禮,敬邀出席
託夏日的涼風.送去文學的問候
文雨飛陽2011夏之盛宴.邀您入席
謹訂於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星期日)上午十點 假羅東高中教資館四樓研習廳 舉行《文雨飛陽》蘭陽第十屆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 敬請 |
- Jul 18 Mon 2011 16:51
寄去海風(林敬祐老師童詩部落格),歡迎來吹風
- Jul 09 Sat 2011 12:08
蛻變與重生~羅東林場今昔(游淑貞)_會員作品集散文類
蛻變與重生
~「羅東林場」的今與昔
游淑貞
羅東,老地名「老懂」,是原住民口中「猴子」的意思,非常貼近未開發前-「樹比人多,猴子又比樹多」的景象。1920年因應太平山伐木林業開發,設置管理太平山林業的「營林出張所」於此;羅東也因此成為木材集散中心,吸引大量人口進駐,相關產業及各項建設蓬勃發展,形成日後居縣內工商業重鎮的緣由。
「營林出張所」後易名「羅東林區管理處」,位於羅東鎮信義社區中正北路以東之場區,是本地人口中習稱的「羅東林場」。以「竹林驛」火車站、貯木池為中心,四周圍以員工宿舍。占地約七公頃的廣大空間,一直是當年生活在此地的大人、小孩以及鎮內居民,晨昏納涼、散步、釣魚、嬉戲的地方。這裡盛載著許多人的回憶,也埋藏著當年開發太平山林場時所有的血淚與辛酸--遠離林場邊上,沿著森林小火車軌道旁,孤立的是一間平常不開放的小木屋,那是終年以山為家的鋸木工人,在伐木受傷或罹難之後,由小火車載運回來暫厝的地方;多年後,仍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傷痛禁地。
白鷺鷥經常飛臨的貯木池畔,春夏間開放著白色野薑花、黃色蒲公英,秋冬時落葉滿地。居民與遊客常常坐在草坪上,聆聽不遠處羅東火車站進出的火車汽笛鳴聲,一起猜測火車來往的方向及掛有多少節車廂?而打賭跳躍過池內滾動的原木那種驚險與刺激、以綁上蚯蚓的棉線來釣蝦的樂趣;中秋夜晚舉家坐在池塘邊,拿著蒲扇,邊揮走襲人的蚊蠅,邊聊天,在不時興烤肉的當時,反而有著聊不盡的話題,讓全家人更親近;這些點滴過往,永遠停留在羅東人的腦海中,成為彼此共同的記憶。
1980年代,太平山林業停止開採,鎮內鋸木工廠、製材所也相繼停產、歇業,或轉型為各類傢俱、加工廠。「羅東林區管理處」於近年積極規劃並配合社區整體營造,將荒廢式微的林場逐步轉型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以兼具自然與人文之美的林園景緻,朝向休閒觀光經營的模式,重啟林區的發展新契機。一度荒廢的羅東林場,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及有計畫的更新經營之下,池中的魚、蝦、水生植物取代了蔓生的布袋蓮、浮萍。傾頹的「竹林驛」重新修築,鏽蝕斷裂的鐵道枕木、蔓草叢生幾近荒蕪的木器工廠,也在修茸後,重拾往日容光。新舖的枕木步道伴人繞池而行,功成身退的昔日森林小火車,髹漆彩妝後,與數座大型檜木藝術雕刻作品,依靠在園區一角,陪伴林聲鳥語、日昇月落。林中深處新蓋的涼亭,浮映火車身影的水池邊,是黃昏休憩低語的好地方;園內一處闢建成水生植物養育及動植物鳥類棲息的生態區,讓來往小孩連聲讚嘆,驚呼不已。今天的羅東林場,煥然如新生,搖身一變成為候鳥來去、魚蝦優游、花木扶疏的一處觀光休閒景點,更是新人拍攝婚紗照、儷影處處,一生一世相憶的地方。
蜕變與重生後的林場,延續羅東人的舊往記憶,結合「歡樂宜蘭年」、「羅東藝穗節」、「太平山『太平詩路』」等各類動、靜態活動,逐步架構出在地人嶄新的生命體驗。復甦後的林場,展現了旺盛的活動力,在雪山隧道通車後,連結烏石港、頭城農場、礁溪溫泉、五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冬山清水公園、蘇澳冷泉形成帶狀風景線;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爲宜蘭縣的在地文化與觀光產業注入新的活水。
- Jul 09 Sat 2011 12:02
夏安.1977(游淑貞)_會員作品集散文類
夏安.1977
~告別那棟曾是圖書館的輔導中心大樓
游淑貞
走進校門後,右轉。沿兩旁矗立著高高的椰子樹,那一列人行道走去,我,在那裡等妳;你微帶淺笑著說。那是1977年晚春,距離聯考109天。
你說的地方,我知道。那是獨立在圍牆邊角落的一棟建築物,正門口,嵌鑲著大大的「圖書館」三個古銅大字。臨晚時分,就著微弱路燈,我循路走去,我們相約在自修室唸書。三三兩兩走進的人影,透過燈光映照,拉長在路面上,影影綽綽,時分時合。
像麻雀覓食般,跳躍穿梭過草地與人行道,我走進自修室,坐進你為我預留的位置,轉頭對著早早坐在旁邊的你,相視一笑。那一刻,一樣面臨大學聯考壓力的我們,有著並肩作戰,對抗風雨的勇氣與默契。
那樣的默契,在時隔33年後的現在,是否安在,我不知道。高中畢業後的我們,像分飛的雛鳥,天各一方,未曾再見。重回羅東高中母校任職的我,每回走進早已改為學生輔導中心的當年圖書館內,偶而面對心中曾有過的觸動,常讓我有著斯人已遠,獨留我在2010年夏天,佇立在故人舊地的感懷。面對即將拆除重建的輔導中心,四下無人,回顧張望,心中隱約有著悵然與不捨,那不是一棟即將拆除的舊樓,那是我年少曾擁有的記憶寶庫,收藏著我的悲喜與哀樂。當年,面對「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彷彿所有的青春想望,完全寄託在紅、藍色的分數下,那是怎樣的一段隱晦歲月,讓人不忍回溯,又難以抹滅。當年的圖書館,成為當時清一色穿著卡其制服與裙褲,頭戴大盤帽及船形帽的我們,「三更有夢書當枕」螢窗夜讀的共同記憶。
走進單層樓的圖書館,入門左邊是一方小小的自修室,右手邊則是圖書室。走進圖書室前,必須通過一道半弧形貼著咖啡色木紋皮面,像極旅店櫃檯的借覽登記桌;桌子後面通常坐著低眉垂眼,手中忙著翻閱書刊,面容嚴肅,不茍言笑的管理先生。高三生幾乎難得借書,每每經過陳列架時,發現新上架的「皇冠」、「讀者文摘」、「古今文選」等雜誌、期刊時,總會駐足,偷偷翻看。或者偶而忍不住苦讀的枯燥與鬱悶,毅然抽出一本,不顧四周圍愀視的眼神,輕手躡足移往櫃檯前,細聲細氣,帶著些許愧疚與不安,決然勇敢的向管理先生說出:「麻煩您,我想借這本書」。當下,靜默的空氣中,彷彿浮蕩著一首交響曲般,四面八方開始響起樂音,我的心,開始飛揚,臉上漾出漣漪般的笑容。我還記得,櫃檯後,那張鼻樑上垂掛著老花眼鏡,額頭皺起抬頭紋,透過鏡片,提眉抬眼看我的那張臉,眼神初而帶點被打擾的微慍,繼而釋然般,展眉一笑的對我說:「聯考快到了,可別忘了多讀書。畢業前,別忘了還書喲!」,那張臉,直到我1987年1月回校任職時,還是沒忘了。多年後,當年的管理先生已成為文書組長,我也才知道他還是一位愛好文藝,善於寫作,文章還曾被收錄登載在知名的「讀者文摘」裡。
- Jul 09 Sat 2011 11:35
再見李潼(游淑貞)_會員作品集散文類
再見李潼
游淑貞
習慣邁開大步,行進間,彷彿風捲過般的李潼的身影,消失在2004年冷風乍起的12月,轉進人生另一個街角;所有人,都跟不上他的腳步,像許建崑教授說的:「自詡要以不同的寫作形式與風格,領頭走在創作路上;不斷努力創作,不斷超越別人的李潼,最終,不僅遠遠超過其他人,甚至走得太急了!一下子就跑到20年之後的世界,讓家人朋友真的是措手不及,永遠也跟不上他的步伐,走不到他身處的世界」。
然而,在那消失的人生街角處,轉個彎,那個頑皮的大孩子李潼,卻時時不忘冒出頭來,向許多人打招呼。不,應該說:這些人,真的是太忘不了李潼其人其事。就像2009年的3月29日,我們用整整一天的光景,透過許建崑教授、張子樟教授、蘇麗春老師、陳穎川老師、還有李潼最親愛的家人祝建太老師、賴以誠…,在每個人的敘述與講解中,熟悉的李潼回來了!像過往坐在我們其中一般,不時大笑,不時手舞足蹈,不時與我們爭論著他所熱愛的文學。
是的,生命何其巧妙。透過文學,李潼與我們又見面了。謝謝許建崑、張子樟教授等人的的講解與分析,帶領所有人一同進入李潼的創作世界,我很珍惜這樣的機緣。
許建崑教授點出了李潼創作的「在地書寫」,與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未來願景」,是李潼無可取代的特色。許教授以系統性、有組織的將李潼的各個寫作時期、文字結構、人物角色、敘事風格、寫作形式及其中所蘊含的人性關懷與歷史意識,在在用精準的字言來呈現出:我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李潼所獨有的一面。
蘇麗春老師談的則是另一個文學的李潼、故鄉人的李潼、作為朋友般永遠像大孩子的李潼。娓娓道來時,有著飽滿的感情,是溫暖的、親近的、柔軟的那一塊,以貼近女性特質的一種角度,來為我們談她所熟悉的李潼。
張子樟教授的「尋找李潼的八分之七」,非常有意思。他以余光中所譯的「雪晚林邊歇馬」,來對照原作者Robert Forst的原文,從中分析該詩抑揚格的形式、欣賞的角度及文學結構基本的四種類型,以四段影片明白告訴我們何謂「冰山理論」,以及羅蘭.巴特的符號三個層次:外延、內涵、意義的相互主觀等理論,同時切入他與李潼的文學交往及分析李潼的少年小說特色。可以說他的講說,是立體的、三維的,也是有聲音、有光影的。
- Jul 06 Wed 2011 08:28
感謝熱情參與兒文工作坊,相約7/11~7/13快樂渡假
宜蘭縣政府主辦,羅東國小承辦,本會協辦的「夏之夢~遇見兒童文學」教師研習工作坊,邀請到方素珍、林世仁及黃春美、蘇麗春、陳維鸚等講師,與老師們分享童詩、童話、散文創作心情。
連續三天的兒童文學工作坊,獲得老師們的熱烈支持,報名已經達五十人滿額。期待在兒文王國裡開心渡三天假。
宜蘭縣「夏之夢~遇見兒童文學」暑期工作坊研習計畫
一、 計畫緣起
兒童是我們的寶
讓我們在他們小小的心靈種下愛與美的種子
- Jun 26 Sun 2011 09:26
柚花(吳慧月)_會員作品集新詩類
柚花
葫蘆綠葉輕捧五月雪
有香味的浪漫
在你我鼻尖拂過
在交會的眼神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