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與重生

~「羅東林場」的今與昔

                      游淑貞

羅東,老地名「老懂」,是原住民口中「猴子」的意思,非常貼近未開發前-「樹比人多,猴子又比樹多」的景象。1920年因應太平山木林業開發,設置管理太平山林業的「營林出張所」於此;羅東也因此成為木材集散中心,吸引大量人口進駐,相關產業及各項建設蓬勃發展,形成日後居縣內工商業重鎮的緣由。

「營林出張所」後易名「羅東林區管理處」,位於羅東鎮信義社區中正北路以東之場區,是本地人口中習稱的「羅東林場」。以「竹林驛」火車站、貯木池為中心,四周圍以員工宿舍。占地約七公頃的廣大空間,一直是當年生活在此地的大人、小孩以及鎮內居民,晨昏納涼、散步、釣魚、嬉戲的地方。這裡盛載著許多人的回憶,也埋藏著當年開發太平山林場時所有的血淚與辛酸--遠離林場邊上,沿著森林小火車軌道旁,孤立的是一間平常不開放的小木屋,那是終年以山為家的鋸木工人,在伐木受傷或罹難之後,由小火車載運回來暫厝的地方;多年後,仍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傷痛禁地。

白鷺鷥經常飛臨的貯木池畔,春夏間開放著白色野薑花、黃色蒲公英,秋冬時落葉滿地。居民與遊客常常坐在草坪上,聆聽不遠處羅東火車站進出的火車汽笛鳴聲,一起猜測火車來往的方向及掛有多少節車廂?而打賭跳躍過池內滾動的原木那種驚險與刺激、以綁上蚯蚓的棉線來釣蝦的樂趣;中秋夜晚舉家坐在池塘邊,拿著蒲扇,邊揮走襲人的蚊蠅,邊聊天,在不時興烤肉的當時,反而有著聊不盡的話題,讓全家人更親近;這些點滴過往,永遠停留在羅東人的腦海中,成為彼此共同的記憶。

1980年代,太平山林業停止開採,鎮內鋸木工廠、製材所也相繼停產、歇業,或轉型為各類傢俱、加工廠。「羅東林區管理處」於近年積極規劃並配合社區整體營造,將荒廢式微的林場逐步轉型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以兼具自然與人文之美的林園景緻,朝向休閒觀光經營的模式,重啟林區的發展新契機。一度荒廢的羅東林場,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及有計畫的更新經營之下,池中的魚、蝦、水生植物取代了蔓生的布袋蓮、浮萍。傾頹的「竹林驛」重新修築,鏽蝕斷裂的鐵道枕木、蔓草叢生幾近荒蕪的木器工廠,也在修茸後,重拾往日容光。新舖的枕木步道伴人繞池而行,功成身退的昔日森林小火車,髹漆彩妝後,與數座大型檜木藝術雕刻作品,依靠在園區一角,陪伴林聲鳥語、日昇月落。林中深處新蓋的涼亭,浮映火車身影的水池邊,是黃昏休憩低語的好地方;園內一處闢建成水生植物養育及動植物鳥類棲息的生態區,讓來往小孩連聲讚嘆,驚呼不已。今天的羅東林場,煥然如新生,搖身一變成為候鳥來去、魚蝦優游、花木扶疏的一處觀光休閒景點,更是新人拍攝婚紗照、儷影處處,一生一世相憶的地方。

蜕變與重生後的林場,延續羅東人的舊往記憶,結合「歡樂宜蘭年」、「羅東藝穗節」、「太平山『太平詩路』」等各類動、靜態活動,逐步架構出在地人嶄新的生命體驗。復甦後的林場,展現了旺盛的活動力,在雪山隧道通車後,連結烏石港、頭城農場、礁溪溫泉、五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冬山清水公園、蘇澳冷泉形成帶狀風景線;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爲宜蘭縣的在地文化與觀光產業注入新的活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