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情義長

~追憶廖風德理事長

                             .本文作者:蘇麗春

廖風德理事長的兩本書一直住在我家的書架上。《清代之噶瑪蘭》是研究宜蘭歷史的經典,也是家人研究宜蘭歷史時的重要參考書。《隔壁親家》這本短篇小說集,我讀了三次,每次閱讀都帶給我很大的感動,小說中流露出的鄉土情懷和深刻同情,真摯動人。然而作為一個讀者,我從來沒有想過由於對文學的喜好,不但有機會和作家廖蕾夫(廖理事長)一起暢談他的著作,還有機會和他一起吃飯、開會討論,在他的帶領下協助推動許多文學活動。

 

.筆名的秘密

廖風德的《隔壁親家》是在民國八十年初版,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大概在民國八十二、三年間,當時聽說作者是宜蘭人,而且小說中的人物、場景有作者生長的冬山鄉得安村的影子,因此基於人親土親的心情第一次閱讀這本書。雖然那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但還記得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農村價值觀失落的悲憫,最令我感動的則是「竹仔開花」那一篇,作者以「竹仔開花,有人會衰」作為主題,把社會邊緣人的無奈描寫得令人心痛,感受到作者對農村深刻的觀察和深厚的同情。

時隔多年,大概是民國八十八、九年間,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讀書會邀請到廖風德先生來談他的小說《隔壁親家》,當時這本書已經因為電視連續劇的長期播出而家喻戶曉。

這是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可能由於電視連續劇的助長,因此對「隔壁親家」這一篇特別印象深刻,當然除了人名和一些故事架構之外,電視劇中的情節早已偏離小說原型,但是仔細閱讀這篇小說後,覺得這一篇比「竹仔開花」更富涵文學技巧,而所刻畫的農村生活也更深入,尤其是農村青年在農村解體後流落都市的不堪遭遇更令人同情。

記得那一次的讀書會是借用宜蘭市友愛百貨公司的一間會議室舉行。長得一表人才、風度翩翩的廖風德先生偕同他美麗親切、謙和有禮的夫人郭芳美老師一起參加,參加讀書會的人數大概有十多位。廖風德先生和郭芳美老師像多年老朋友似的和我們談到他寫作的情景、背景,當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揭開了筆名「廖蕾夫」的秘密。廖風德先生長得雄赳赳的樣子,怎麼筆名中會有一個十分女性化「蕾」字,讓我們十分好奇,廖風德先生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郭芳美老師的小名叫「蕾蕾」,而他是蕾蕾的丈夫,所以取名叫「廖蕾夫」,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筆名,也可見廖風德先生是一個多麼浪漫多情的人。

 

.愛在蘭陽

那一次短暫的讀書會相見過後,過了一些時日,大概是民國九十年吧!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在冬山鄉的一家餐廳「歡喜堂」舉行會員大會,即將卸任的理事長李愛珠帶著廖風德先生到會場來,小舞台竟來了大明星,大家歡歡喜喜推選廖風德先生擔任理事長,當時大家都沒有料到他竟然願意出任會員人數才一百多位的宜蘭文藝作家協會理事長。

理事長一任四年,在廖風德理事長的帶領下,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意氣風發、會務蓬勃,每年提出的年度計畫都熱烈推動。以民國九十一年為例,那一年除了每月定期一次的讀書會外,曾於二月在梅花湖三清宮舉辦「會員新書發表會」,五月至十一月在宜蘭文化局舉辦五場次的「與作家有約」活動,邀請黃肇珩老師談她的著作《記者》、嚴長壽先生談《總裁獅子心》、林建隆教授談《流氓教授》、郭進隆先生談《第五項修練》、隱地先生談《漲潮日》。每一場次的活動都吸引了許多讀者參與,尤其是嚴長壽先生主講的那一次,會場更是擠爆。

九十年八月至九十一年一月間,為期半年的每週三晚上,借用國華國中舉辦「文學創作研習營」,教導愛好寫作的民眾新詩、散文、報導文學等創作,提供愛好寫作朋友的學習機會,受到熱情的參與,印象中參加的有三十多位。雖是「小眾活動」,但卻滋養心靈。

同年也舉辦了一次徵文比賽。記得開理監事會討論徵文主題時,廖理事長提出來的「愛在蘭陽」獲得大家一致的共鳴,而那一次的徵文也吸引了許多文學創作者的參與。

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是一個很小型的團體,會員人數不多,經費也十分拮据,廖風德理事長在九十年度不但贊助了十萬元經費,更借助他良好的人際脈絡,使得年度計畫能夠順利推動。每次開理監事會、舉辦活動,廖理事長都親身參與,而他在羅東的立委服務處也成為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的聚會點,他的夫人郭芳美老師對會員們更是親切有禮,深得大家的喜愛。我想,他們夫妻的好人緣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真誠付出累積出來的。

對一個既沒錢又沒人的小團體,廖風德理事長願意帶領我們一同耕耘文學園地,我想那是由於在他的心靈一角仍然沒有放下對文學創作的眷戀,而這份文學情懷也讓宜文協的會員充分感受到他的「愛在蘭陽」。

 

.文學未竟之夢

光陰流逝,轉眼間廖風德理事長驟然遠離已經二個多月,但初聞訊時的震驚至今仍時常在我心中翻滾,除了惋惜與感傷外,更多的是不捨,透過部落格上的影像和文字,回味他生前的點滴,家人、親友、學生對他的不捨,尤其是郭芳美老師的深情與堅強更令我感動。

獲知要出版紀念文集後,心中開始打草稿,該怎樣寫出心中對廖風德理事長的敬佩與感恩,成為這一個月來始終在心頭縈繞的掛念,因此在悲傷的心情下第三次閱讀《隔壁親家》,希望從小說裡再次感受那一份文學的感動。然而只要一放下書頁,就會想起廖理事長已經遠離,他「演什麼像什麼」,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成功的扮演作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各種角色;一個從宜蘭縣鄉下來的孩子在五光十色的大都市裡,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活得精采。當讀到書中描寫礦坑災變的「那夕陽」一篇時,心中猛然被撞了一下,那是一篇敘述死亡的小說,當人離世時,靈魂離開肉體,他會徘徊在他最關心的妻子、子女的身邊。這一篇小說仍然保有廖風德理事長作品中對人世悲憫的基調,但對死亡的描述,卻不免讓我聯想到當他驟然倒下後,必然也不捨離開妻子、子女,即便此刻,我想他也依然徘徊在他們的身邊。

感謝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從書中直接探觸到廖風德理事長的心靈世界,雖然他曾說自己像外表光鮮,但根柢短淺的榕樹,因此在都市裡寫不出小說。但是他也曾說:「寫小說變成我一生中一個最重要的理想,當我碰到不如意的事,我就想,大不了回家寫小說。」可見,他心中始終沒有放下文學的夢想,出任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理事長默默地耕耘這方文學田地,也許就是這個文學夢想的延伸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