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靜宜

1966出生於利澤老街

就讀天主教堂的利澤托兒所、利澤國小和國中

曾服務於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宜蘭分處、宜蘭縣政府秘書室新聞課、行政院新聞局國內新聞處、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利澤老街的幸福年代

1966年我出生於利澤簡的利生醫院,從50年代到60年代之間是利澤老街最繁榮的年代,那個時候利澤港尚有河運往來,公路運輸也還便捷,永安宮媽祖廟的香火鼎盛,利生醫院醫術高明是鄰近村落人們生、老、病、死的依靠。老街市集非常繁榮,天一亮菜市場就人聲鼎沸,利生醫院門前排隊掛號的人潮不斷,而對街利澤戲院等待排隊看戲的人潮更讓利澤老街充滿活力。利澤簡是昔日宜蘭溪以南最重要的商業集散地,貨物從碼頭上岸,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與繁榮,戲院、醫院、理容院、美髮店、布店、南北雜貨五金行、長春中藥房、恆足堂中藥房、信隆百貨商行、製冰工廠、種鴨孵化場、腳踏車店、磚窯廠、鼎順行糕餅鋪、水果商行、雞鴨飼料的大盤商、雜貨店、金紙行、西裝裁縫店、麵食店、碾米廠、齒科模型店林立,這些都是利澤老街傳統的經濟產業。

「利澤簡」的地名來自平埔族噶瑪蘭人利澤簡(Hedecanan)社,意指「休息之地」位於冬山河旁,早期老街又稱舊街,橫跨河道上建有舊利澤簡橋、橋前設有一座防空用的炮台,後來隨聚落人口衍生,發展出後街及新街三條平行的街道並在新街另行建造一座新橋,後來隨河道的淤塞及填平,利澤簡橋及河港就這樣的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曾經這條水路上通冬山,下達加禮宛港口,港口商船往來頻仍,貿易範圍包括艋舺、鹿港,甚至大陸福建沿海的廈門、福州等地。

利澤磚窯廠

產業經濟的繁榮通常會帶動地區建築的發展,利澤的街屋大部分都是磚造油皮紙屋、「磚仔厝」曾是當時流行的建築,由於附近聚落對於磚塊的需求很大,利澤簡因為有先天河港的優勢再加上冬山河舊河道氾濫後沉積在田裏的爛泥巴就是最佳的燒磚原料,所以在利澤簡曾先後成立三家磚窯廠,為便於運送原料及產品,磚廠除自行架設輕便車軌道外,製磚工廠都設在利澤簡渡口附近,磚廠現址已經成為五結鄉立托兒所,磚窯廠一塊又一塊的磚頭,為那個時代的建築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提供農村閒置人力的就業環境。高大粗寬的煙囪是磚場的地標更是財富的象徵,那時候只要一過橋進到利澤簡舊河道就可嗅到泥土的味道,切割完成的泥土塊整齊的排列在豔陽下有如千軍萬馬一般,工人挑著一擔又一擔的泥土塊進窯燒烤的畫面是童年非常鮮明的印記。在經濟情勢的轉變之下,讓磚廠於七十年代走入歷史,利澤磚窯廠早已堙沒在荒煙蔓草間,連最後僅剩的一支煙囪,也在荒煙蔓草中毀壞消失殆盡,當鋼筋混凝土取代了磚頭,昔日的風光與忙碌不再,1960年代磚窯廠漸漸被淘汰,人口逐漸外流,結束了磚窯廠在利澤簡的歷史舞台,只留下居民對「磚仔厝」深深濃郁的情感。

利生醫院

利生醫院的創辦人林木溪,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利澤簡開設醫院。大正9年(1920)林木溪與弟弟合創「利澤簡信用組合」當時的利生醫院也曾在日據時期作為前往羅東的輕便車站。「利生醫院」建造於大正13年(1924),「利澤簡信用組合」則於昭和9年(1934)時改建為兩層樓建築。戰後「利澤簡信用組合」成為五結鄉農會的事務所,一度成為堆置米糧用的倉庫。民國62年(1973),林木溪的兒子林昆智購買建築物產權,做為利生醫院使用,一樓為急診室、開刀房、X光室,二樓則為住院病房 。在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是利澤地區最豪華的西式建築,女兒牆還寫著英文的醫院名稱更顯出氣派和時髦。利生醫院的整體建築散發著歷史意義的藝術感,圓弧的正面,漸次下降的山牆,長型的方窗和門廊,濃濃的日式建築風味,給人一種不同時空的感覺,令人回味再三。

利生醫院是林木溪於民國3年開設,他是總督府醫學校12期學生,擅長內科注射;第二代林崑智,韓國平壤醫專畢業,曾任戰後首任宜蘭醫院院長,35年接掌利生醫院,救人無數,有崑智仙之稱;第三代林茂筆在日本行醫,林茂長目前經營利生牙醫診所。當時的利生醫院是溪南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型醫院,醫生看診從不分富、貴、貧、窮都一視同仁,本著華陀再世的心來醫治病人,醫院設有內科、外科、還有婦產科、並有受過完整護理訓練的護士為病患服務,醫生娘也就是林崑智醫生最佳的助手張素梅說,她以前到處接生無論白天或黑夜,最早騎腳踏車,還有患者家人也會來醫院載她最普遍就是用三輪車接送去幫產婦接生,40年初她買機車,那時女人騎機車是多麼新奇的事,很多人都跑出來看,50年代開吉普車去接生就方便多了,她接生的孩子應該有上萬人,接生費隨人包,但遇到家境清苦的她都不收醫藥費,還給產婦錢讓她去買些雞蛋補身體。利生醫院曾解救過許多人的病痛,這樣無私的醫療奉獻精神令所有人敬佩。
利生醫院位於老街轉角處,與昔日的渡口對望,隨著時間的流逝,為昔日繁華留下見證。這棟利澤地區第一家醫院利生醫院目前由林家第三代經營,名為「利生牙科診所」,現已成為宜蘭縣的古蹟為歷史留下見證。

永安宮媽祖廟

清道光六年興建,永安宮是利澤簡堡八大庄的信仰中心,其信仰祭祀範圍遍及利澤、下福、成興、猴猴、頂寮、埤仔尾、加禮遠、社尾仔、新店仔、清水等八大庄,可說是宜蘭溪南最重要的廟宇。每年農曆新春,各庄頭都會迎請媽祖繞境蒞庄請媽祖駐廟以供信眾朝拜。繞境活動開始時,各庄頭派來奉迎媽祖的陣頭隊伍先在永安宮前表演酬神再將神明敲鑼打鼓的迎接回村莊;正月十五元宵節時,更舉行抬神轎競走的「走尪」比賽,成為極具特色的宗教民俗活動。八大庄的民俗,正月初四接神,各庄廟宇的陣頭來永安宮請媽祖。慣例初四加禮宛,初五新店,初六社尾等。正月十五日媽祖到八大庄出巡,除了陣頭外還有舞龍和舞獅,由下福土地公帶路,沿下福、成興、龍興、猴猴、頂寮、加禮宛、清水、社尾、新店,回到利澤簡,繞前街再後街,停在中街的利澤簡橋頭準備走尫。各庄神明在土地公前導下,依次(由橋頭跑步到永安宮前)過火。然後再回到橋頭,又再次跑步過火,共三次,各庄也有個人手捧神明過火者。庄頭要走尫比賽的神明,換小頂轎,一人敲鑼在先,另二人抬轎在後(雙手將神明轎抬高),快跑跳過金火(人與神明轎),二廟一組,淘汰賽決勝負。如果走尫輸了,或跳金火跳不過去,會被取笑一整年,所以後來也演變成小組的競賽,最後媽祖大轎由轎班抬著快跑過金火進廟殿,利澤老街上人山人海,廟前廣場請來歌仔戲班演戲酬神,家家戶戶準備流水席宴請親朋好友,好不熱鬧。廟前的傳統美食小吃、粉圓、米粉羹、米苔目和石吉伯的糖蔥、麵茶更是令人懷念的美好滋味。其中位於老街媽祖廟斜對面的鼎順行糕餅鋪,是古意盎然的百年老店,該糕餅鋪的招牌「百年菜餅」,更是利澤人熟悉的點心,每到中秋節當地民眾會把餅拿到利澤永安宮祭祀媽祖,祭祀完「呷平安」,而百年菜餅的製作技術也傳承至今。

利澤簡是平埔族噶瑪蘭人的舊址,也是過去溪南的貨物集散地,漢人來此開墾,奉媽祖為庇護神,香火鼎盛,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媽祖廟」,是利澤簡地方上最重要的一座廟宇。永安宮創建於清道光6年(1826),咸豐年間曾經改建,現在的外觀是日據時期昭和3年(1928)第三次改建的結果。

光復後,永安宮又經過幾次整修,如今廟頂黃瓦鮮艷,廟牆可看見傳統的紅磚,亦見大理石建材,楹柱的石材亦新舊並用,不過廟內的吊筒、豎材、托木、斗拱、門簪、獅座、員光等木雕,以及壁堵雕飾、彩繪等,都還能維持古雅,因此被列為縣定古蹟。

利澤戲院

民國四十年代,利澤地方士紳集資開設戲院,因戲院緊臨河岸碼頭,往來商旅眾多,除提供利澤民眾一個高級的遊樂場所,也是休閒娛樂人潮最佳聚集的地點,在利澤戲院還未開張前,大都是搭戲棚演出野台戲,直到戲院建造完成可以遮風蔽雨內部空間寬敞,有樓上的頂級包廂和樓下一般座椅,並沿著河岸建造有廁所及太平逃生們,完善的舞台空間規劃讓演出及化妝都能有合宜舒適的空間,當時演出的劇種有歌仔戲、布袋戲到新劇、電影,甚至連白雪綜藝團、脫衣舞孃的演出都在其列,除了見證滄桑的地方娛樂史外,也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然而當時由於公路設施漸漸完善加上羅東地區戲院的快速掘起,加速利澤簡戲院的沒落,而且電視的家戶普及也為利澤戲院的營運畫上最後的休止符,爾後這寬敞的建築空間趕上成衣業務外銷的風潮,成為成衣加工廠,又再度帶動地方的產業經濟繁榮,目前僅剩利澤戲院的水泥印刻招牌,在幽幽低訴昔日的風華。看戲的人潮遠從馬賽、冬山、五結的地方前來看戲,戲院宣傳的三輪車沿街挨戶的宣傳,曾經是許多孩子追逐的對像,而在門口收票的貴英則是一些看白戲孩童的夢魘

利生醫院的對面目前是已歇業的「利澤戲院」。站在戲院前,依稀感受到這裡曾有的風華,如今冷冷清清,只有些許懷舊的人前來探詢 。

利澤老街 見證冬山河變遷

冬山河改道,宜蘭鐵路通車,帶走了利澤老街的繁榮,昔日水路暢通,貿易發達,養鴨業興盛的繁榮景致已不復見,交通的便利快速帶走居住的人潮,利生醫院及戲院的歇業造成利澤老街的沒落,隨社會情勢變化,風光不再。現在站在利生醫院前,已難讓人想像原本冬山河舊河道和舊利澤簡橋水路暢通能直達利生醫院大門口的光景,從前老一輩的人都說,「過去利澤老街比羅東都還熱鬧繁華」;如今填土造路,水路變陸路,地景變化加速利澤簡的老化,永安宮媽祖廟的香火依舊、天主教堂聖母瑪莉亞的慈顏依然,馬偕傳教的基督教堂還是沒變。雖然許多商店已經老舊或毀壞,但精緻的建築立面還在,老戲院也保有原貌,每年的元宵節,當地仍會擴大舉辦永安宮特有的「走尪」活動。走訪利澤老街,別忘了欣賞百年建築「利生醫院」之美,感受過往的幸福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